X
X
欢迎来到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联系电话

0566-3386000

池州市精神病专科医院

探忆峥嵘岁月 赓续红色血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池州烈士陵园调研碑文纪实

发布日期:2024-10-23 浏览次数:202 发布者: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为深化社会各界及广大青少年群体对革命纪念碑文的认知与重视,探究峥嵘岁月,赓续红色血脉。8月26日至27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池州烈士陵园开展“追踪碑文流年·探忆革命岁月”碑文调研活动,通过朗读碑文故事、采访当地老兵、专访烈士后人、宣讲传播历史,探究碑记背后的故事,让红色基因深植心田,促进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不息。

 

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书写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传奇——

凌霄花开,浩气长存

“近百年来,在贵池这片土地上,无数优秀儿女,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建设事业,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为颂扬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继承光荣传统,发扬大智大勇、忘我拼搏的精神,投身于振兴中华、建设贵池的伟大事业,特立此碑。”这是铭刻在池州烈士陵园内烈士英名墙上的碑文,更是后人缅怀英烈的深刻见证。

 

墙上还镌刻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各个时期池州市贵池区境内450多名烈士的英名。队员们采用了真人出镜讲解模式,在碑文前拍摄《永不褪色的红》系列碑文敬读视频,让历史不再遥远,为革命碑文和青年一代搭建传播的桥梁。

烈士英名墙围绕着凌霄烈士墓,形成环抱姿态。团队深入调研碑文镌刻的池州红色历史,探访了凌霄烈士的故事。凌霄,1905年出生于安徽贵池县。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军。1928年回乡创建中共贵池特支,任书记兼组织委员。1930年2月起,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红三十四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等职。1931年初,任中共铜陵特支书记。1934年秋在泾县被捕。1935年1月,在贵池慷慨就义。

 

凌霄烈士之孙凌又来告诉笔者,他从小就听爷爷的故事中长大,爷爷的英勇事迹是全家的骄傲,家里的兄弟姐妹也有许多都选择参军,报效祖国。如今,我想告诉他中国在他们这辈人的奋勇斗争下已经大不相同了,中国人民受人欺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革命不是我的私产,我无权拍卖,要杀就杀,杀了我一个凌霄,千百万个凌霄会踏着我的血迹起来斗争!”凌霄烈士面对敌人诱降选择慷慨赴死时的铿锵之语,深深地烙印在凌又来心中。采访过程中,他将这句话重复了足足三遍。“这句话让我明白,要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也是凌又来对当代青年的期望。千千万万个凌霄站了起来,用宽厚的臂膀托举起民族未来。

采访最后,凌又来对大学生团队调研碑文的活动表达了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我们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将来走进课堂,一定会把碑文背后感人肺腑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这是大学生们对英烈的一句承诺,更是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触摸碑刻,和历史对视;凌霄花开,当勇毅前行。

 

他从东方古老的黑暗中醒来,把不能忘记的一切都刻在身上——

敬读碑文,初心不改

初秋池州,骄阳似火。走过烈士英名墙,穿过一条松柏林立的小道,革命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在塔下,大学生团队和池州烈士陵园管理处共同开展碑文敬读活动。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碑文敬读活动拉开序幕。

“他从东方古老的黑暗中醒来,把不能忘记的一切都刻在身上。”孙启明同学和郑启雯同学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敬意,朗诵了诗歌——《纪念碑》(节选),真切展现了纪念碑不仅是一座石质的建筑,更是烽火岁月的留辙,是英雄赞歌的永恒回响。

 

讲解员章宁为大家介绍了烈士纪念塔的寓意:“塔高28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艰苦奋斗的28年;也寓意着中共贵池特支建立于1928年,贵池光荣的红色革命历程从这一年开始……”烈士纪念塔由两个三棱体组成,通体为暗红色花岗岩垒砌,代表着烈士鲜血染红的贵池大地;塔顶似镰刀斧头组成的党旗飘入云间,呈现着民族的使命和历史的沧桑。

敬读活动后,池州烈士陵园讲解员方小琴告诉笔者:“如今,红色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你们作为青年一代,还是期望你们能以饱满的热情和使命感,深入探究每一个故事的细节,让那些尘封的历史鲜活起来。”她表示,青年人可以用更生动的语言、更多样的形式,和红色文化传播工作者一起将红色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为了更好地了解碑文的故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了池州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共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2346平方米,展出实物近120余件,一篇篇文字、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尽述池州人民抵抗侵略、奋勇杀敌那一段英勇的传奇故事。在聆听讲解的过程中,无数次听到讲解员饱含热情的话语:“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们。”同学们采访了前来参观的游客,从他们朴实的话语中,同学们发现碑刻记录的是烈士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几十年后,作为载体的碑刻不灭,所传承的革命精神永存。

为此,同学们从讲解员口述中了解陵园内部建筑分布、碑文有关背景、讲解员对不同角色解说的重点,对碑文及其背后革命故事传播的现状和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在面对面交流中,大家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精神洗礼,进一步了解了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共产党人发展革命队伍、传播革命火种、开展革命斗争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更加坚定他们初心不改,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血脉——

红迹永铭,薪火相传

池州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带领大学生团队来到贵池区清风街道东湖路社区,为社区居民们上了一节独具特色的宣讲课,将团队调研成果进行了展示。大学生讲解员卫凤艺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让居民们对安徽地区的红色碑刻文化有了更多认识,并着重介绍了池州本地烈士陵园内的碑刻文化,内容简洁,引人入胜。

 

为了对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为真切地感悟,大学生们采访了两位抗美援朝老兵。一位是94岁的许剑云,另一位是91岁的曹锦玉。许老当年是一名操作高射炮的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和战友们凭敏锐的观察力和极高的专注力打落美军数架飞机,后来成为教员,教会了更多战士操作高射炮,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排当时在的那片区域,山头和树都没了,都叫炮给打没了。”许老回忆道。寥寥数语,让大学生们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曹老饱含热情地向团队讲述了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历程,并给大学们传授学习和生活的奥秘。“我们当时部队领导讲,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曹老的从军生涯贯穿着一个主题词:学无止境。从年少参军开始,曹老一直在不断学习新知识,从无名小卒到学习拼音,成为文化教员,接着被派到电厂学习电工知识,成为队里的电力专家,再到被调至汽车制造厂,研究汽车构造和组装技术……在多个难度高的领域,曹老凭借着自己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一直在知识的高峰上攀登着。

 

采访中,无论是专业性知识“酶”和“维生素D”,还是如今的国际形势,曹老都有所了解,即便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曹老家的茶几上仍放置着一副眼镜,一本科普读物,一本《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曹老身上,大学生们真正了解到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谈及如今仍然身体健朗,精神抖擞的原因,曹老结合着自己多年来的经验缓缓道来,“遇到问题,不要苦恼,不要忧愁,要善于解决问题,心态最重要”“要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曹老笑道。得知我们的调研主题后,曹老强调自己去过多次池州烈士陵园,对于陵园烈士纪念设施的建设历史都能娓娓道来。他瞻仰烈士英名墙时,坚持自己走上台阶而不要搀扶,读一读碑文,数一数烈士的名字。

聊至尾声,队员们仍意犹未尽,但奈于时间有限,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曹老一边起身准备送同学们出门一边说:“我现在已经是下山了,你们还在上山。”看着身着军装、年过鲐背依旧神采奕奕的曹老,同学们仿佛看见当年那个朝气蓬勃,好学上进的年轻战士。身处新时代,拥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年轻一代,理应珍惜光阴,以曹老为榜样,像蓬松的海绵一样无止境地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我,走好自己的“上山路”。

近年来,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池州烈士陵园管理处通过多种方式讲述凌霄烈士的故事,创作的作品《在皖南播种革命火种的凌霄烈士》获全国首届‘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优秀作品奖;馆内举办的英烈事迹专题展、烈士诗抄书法作品展等活动,每年吸引超18万人次参观。下步将继续深挖池州红色资源,让革命烈士的故事激励更多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本文转自: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https://tyjrswj.chizhou.gov.cn/News/show/715150.html

转载时间:2024年10月23日

0566-3386000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