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王建伟:用军人本色为小山村摘下15个“国”字招牌
发布日期:2022-11-08 浏览次数:2475 发布者:
5月初,俯瞰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绿意浸染,山色如黛,一条峡谷里流水潺潺,似玉带绕山村,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一个小小的山村,30年间摘下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15个“国”字招牌;一片当地人厌倦的山地,因有一名退役军人的还乡领头,成“全国绿色小康村”。他把担当扛在肩上,带领村民创业发展;他把苦干、实干的精神,带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他就是退役军人、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王建伟。
在贵池,一说起梅村镇霄坑村的“领头雁”王建伟,大伙儿都要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王建伟呀,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个好兵!咱贵池人的骄傲!”
村里需要你 回乡当起“兵书记”
1984年,高中毕业的王建伟参军入伍,正式成为了一名军人。多年后,回忆起自己当年参军的决定,王建伟直言受家人影响至深,纯良朴质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做事要实打实、做人要诚诚恳恳,人生在世不能光考虑自己,要向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带着亲人的教诲,王建伟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历练了三年,从思想认识到教育水平,再到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提升。三年军旅生涯中,他先后荣获南京军区某部“小老虎标兵”称号,并被部队政治部评为优秀共青团员。1987年,王建伟光荣退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也是他日后一步步走上梅村镇霄坑村的“领头雁”的起点。
脱下了一身绿军装,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王建伟一度陷入了未知和迷茫,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他想过“下海”。当时一位在广东开公司的好友盛邀他过去入职,一个月五百元工资,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相当高的待遇了。然而没过多久,王建伟却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霄坑村,促使他作出这个决定的有两个人:一位是王建伟的父亲,一位则是霄坑村的老支书詹朝东。
霄坑村位于皖南山区腹地,共有12个村民组,446户1668人,当年的村子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人均只有三分冷水田,条件十分艰苦。土生土长的霄坑人王建伟是村里有史以来少有的高中生,作为教书匠的父亲在王建伟当兵期间多次给他写家书,父亲在信里说道:“如果部队需要你,你就留在部队,报效国家最重要。但,如果你要退伍,你就回来,你有文化,又见过世面,村里需要你!”在王建伟眼里,父亲一辈子忠厚老实,教书育人从来都是希望孩子们能够走正路、干正事。1986年年底,恰逢王建伟休探亲假回乡,时任村里的老支书詹朝东得知后专门赶到他家,见到了即将退伍的王建伟,老支书欲言又止。王建伟见状说道:“老叔,有什么话你就说吧!”于是,老支书难为地开了口:“建伟,你是高中生,又到部队锻炼过,村里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多,我们真想你退伍后能回村里,村里需要你!可,又怕耽误了你的前程。” “村里真的需要我?对,村里需要我!”看着老支书和父亲殷切期盼的眼神,那一刻,王建伟终于明白了自己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退伍回乡后,王建伟依然保持着军人本色,那些年,他管理过村里的林茶生产,当过村里的小学代课老师……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锻炼为家乡的点滴改变而一直努力着。王建伟的付出乡亲们都看在眼里,2001年,王建伟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其后不久,他又先后担任霄坑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务。
退伍不褪色 初心不改为乡亲
作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上任后,王建伟毫不犹豫地把发展经济作为村里的头等大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霄坑村大部分村民以砍伐林木为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000年前后,霄坑村的林业经济被迫转型,开始让位于茶业经济,村民们借助霄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纷纷把茶园承包到户。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全村发展茶叶经济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然而,一些老百姓为追求更多经济利益,纷纷毁林种茶。可是,在王建伟看来,过度砍伐树木扩大茶园,虽然能暂时增加茶叶产量,但是会破坏环境,降低茶叶品质,从长远考虑是不利于霄坑村可持续发展。
“霄坑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及时遏制住这种发展势头。”王建伟发扬了军人果断的优良作风,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让自己家带头不扩大茶园,以身作则做通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思想工作,并召开村民大会,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方法有效遏制住了毁林种茶之风。可是,禁止毁林种茶,限制发展茶园,乡亲们如何增收?王建伟思量着:“既然茶叶资源是霄坑的特色优势资源,那就还得在茶叶上做文章!”很快,在王建伟的带领下,村“两委”调整了茶叶经济的发展思路,从提高茶叶亩产和品质、改进茶叶加工工艺、创新模式宣传营销、打造绿色霄坑品牌等方面着手下功夫,积极引导村民走上了一条以品牌茶叶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万千小作坊难成大品牌。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王建伟再次打破传统:将霄坑村的茶叶小作坊发展成流水线生产作业,交由专业人士打理,既保证了标准化的生产,也确保了质量,昔日农民摇身一变当起了老板。同时成立霄坑村茶叶协会,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霄坑茶叶的品质信誉上去了,知名度、美誉度提升了,效益自然越来越好。目前,全村茶产业总值达到5000万元。
俗话说,“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带领乡亲们在发展茶叶经济的致富路上,具有思辨精神的王建伟又开始琢磨着一件事:霄坑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有限,如果把全村的经济发展仅仅押宝在茶叶上,风险不小,霄坑村要想有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就必须在加强茶叶生产的基础上,寻找第二条出路。可,这第二条出路是什么呢?
有一次,王建伟到临近的石台县考察,这里乡村旅游搞得早、搞得好,仙寓山、目连山、牯牛降,遍地都是农家乐,效益也不错,他受到了启发,心里想着,霄坑的山水风景、农家吃住等自然条件和这些地方比不比它们差,应该是各具特色,霄坑若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应该大有前途。当时,王建伟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不能依托良好资源条件,把霄坑村建设成皖南有名的旅游休闲度假的美丽山村呢?
回来后,王建伟和村“两委”干部反复调研,得出的结论是:随着道路交通、村居条件的不断改善、美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霄坑村旅游资源开发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霄坑完全可以也必须发展旅游业。因此,霄坑发展的“第二条腿”就应该是发展旅游业。
看准了就要干!制定计划、对上争取、招商引资、修建基础设施……能打硬仗的王建伟又风风火火地大干了起来。谁知天公不作美,就在霄坑旅游业开始红火那年,村里一场大洪灾将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也冲垮了投资方继续投资的信心。面对困境,王建伟初心不改,迎难而上,自掏腰包甚至贷款借钱也要把旅游公司办起来,“当时我脑子里一直想的就是,如果我不带头打响这重振霄坑旅游的‘第一枪’,霄坑旅游何时才能走出困境?乡亲们如何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霄坑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发展旅游业!”渐渐地,霄坑村的旅游市场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有了起色,乡亲们的信心也被王建伟的实际行动拉了回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霄坑村逐步形成了“村主导统筹,农户分散接待”的乡村休闲、生态度假游模式。如今,霄坑“吃农家菜、品有机茶、游大峡谷”一体化旅游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全市旅游的一个品牌,每年旅游直接和间接收入达300多万元,成为霄坑村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仅去年,村集体经济就高达80多万元。
回望三十年 仍是一名退役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王建伟已经退役三十多年,迈入新时代,作为霄坑村的“当家人”,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累并快乐着。
这三十多年来,是霄坑村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最快的阶段,目前,霄坑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0元,村里的教育、交通、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山更青、水更绿、村庄更美了,邻里更和谐了,百姓的幸福感强多了;这三十多年来,霄坑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旅游实验基地”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特色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十五块国字号荣誉称号;这三十多年来,王建伟在乡村治理、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等方面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绩,被授予全国劳模、省级劳模、市级最美村官等荣誉表彰,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第十次、十一次党代表,池州市第四届、五届党代表。
35年来,王建伟把乡村振兴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作为一生的追求。谈起未来,“兵书记”王建伟依旧斗志昂扬:“虽然早已脱下军装,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能忘。让群众满意是真本事, 苦干实干是硬道理,我还会努力奋斗,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好。”、
本文转载自:https://tyjrswj.chizhou.gov.cn/News/show/60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