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欢迎来到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联系电话

0566-3386000

池州市精神病专科医院

寻亲,千封信万里路铺就136位英魂回家路

发布日期:2021-06-25 浏览次数:4153 发布者:来源: 山东省菏泽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菏泽市经济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张和庄社区西边的烈士陵园里,松柏青翠,庄严肃穆,六列墓碑整整齐齐躺在红砖铺成的地面上,这下面长眠着136位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年轻战士,每块墓碑都有统一的名字“无名烈士”。陵园的“守墓人”是张景宪,他1982年入伍,1985年到老山前线参加战斗,1987年退伍成为菏泽地区供销社的一名干部。2007年他响应组织号召,回老家当选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从2008年起他的命运似乎就与为烈士寻亲紧紧绑在一起……

一次祭扫,引发寻亲之旅


图片9.png

  自幼在张合庄长大的张景宪从小就知道村西头有块“神圣”的地方。每年清明节,村民都会到那烧纸祭拜,往土坟中添一锹新土,小孩不能随便到那玩耍。2007年当选支部书记的张景宪才第一次看到这片土地的全貌:“这是一片荒凉的坟茔,没有墓碑、荒草横生,方圆200米内也没有住户,听说这里埋葬的是牺牲的八路军”。军人情节让张景宪带领着村里的老党员将坟茔从杂草中清理出来,陆续进行环境整治,翻新升级改造,才有了烈士陵园如今的模样。2008年清明节前夕张景宪组织党员清扫墓碑时,一个老党员对他说:“这些先烈怎么都没有名字,也不知道他们的老家在哪里,还有没有亲人。景宪你是军人出身,能不能想办法帮这些烈士找找家?”当过兵打过仗的张景宪更能深刻体会战士对家的渴望,看着这些因为战争献出生命尸骨留在异乡的无名墓碑,回忆起战火中倒下战友们的心愿,张景宪的心隐隐作痛,经过几个晚上辗转反侧,帮烈士找家、让落叶归根、慰藉烈士英灵的决定在这名退伍老兵的心中冉冉升起。

一句承诺,苦寻多年无果

  长眠于张和庄的烈士没有名字、不知道籍贯,更不知道部队番号,找家从何谈起?又从哪着手?直觉告诉他这绝非一项简单轻松的事,极有可能是一段漫长孤独且一无所获的工作,但是军人骨子里的倔强绝不允许他打退堂鼓,“既然决定了,再难也要干下去”他这样鼓励自己。为了了解无名烈士的情况,所有空闲时间里他都不知疲倦奔走附近村里,经常会看见他跟老年人蹲坐在一起津津有味聊当年战争往事的身影。付出总有回报,他终于从年近90的老村长王书义口中,了解到一段关于张合庄烈士陵园的故事:

  “以前的张和庄是临时战地医院,当时满村都是二里地外抬回来的伤员,到处都是血,水都染红了,轻伤员经简单止血包扎后就返回战场,而那些不幸牺牲的重伤员被就地埋在赵王河河沿上。当时都立了木碑,战士姓名和籍贯也都记载的很详细,只不过后来被敌军毁掉了。经我手埋的都用白布缠着身体,只有一个连长有副薄棺,那是四户村民卸下的四块门板。”当时年仅十几岁就参与掩埋战士遗体的王书义回忆说。

  王书义知道的也就这么多,具体哪场战役、哪支部队、烈士姓名,他也说不上来。但这段尘封多年的往事,给了张景宪一点安慰,让他有了坚定找下去的信心。通过走访附近村民寻找线索的路似乎走到了死胡同,上过战场的张景宪决定转换思路,试图以寻找烈士生前部队作为突破口。2008年清明节前后张景宪开始启程,在那之后的5年时间里,他或驱车或打车辗转到济南军区、干休所、荣军医院,北京军事博物馆寻找相关资料,但是这种大海捞针的找寻方式收效甚微,用张景宪自己的话来说“那些年走了近万里路,几乎都是弯路,每一次都是满怀希望出发,每一次都带着失望回来”。一次次铩羽而归并没有消磨掉这位老兵寻亲的信仰,他坚信只有出发才会有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依靠为数不多的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在菏泽战役史学专家祝厚江的帮助下,张景宪硬是拼凑出一条完整的有价值的线索。寻亲工作正“拨云见日”,困难也接踵而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部队改制,军队番号基本都取消,曾经的部队如今又何在?为烈士寻亲似乎陷入新的僵局,送烈士回家依旧遥遥无期。

一篇登文,获得烈士花名册

  2014年张景宪将6年间的查询情况整理上报菏泽开发区有关部门后,为烈士寻亲经历被整理成文登报。也就是这次登报,让寻亲事件有了新的转机。菏泽某银行行长为张景宪提供了线索,并通过这些线索看到了一份烈士花名册,他老泪纵横,这个密密麻麻的表格里记载的是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最后一程,那些素未谋面、亦亲亦友的无名烈士终于有了名字。他小心翼翼的翻阅花名册,发现张和庄安葬的136名无名烈士中只有96名记载于花名册中,其中有详细地址的有86名。历史久远且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找到86名烈士的地址已然实属不易。他用手仔细抚摸着烈士地址,眼前仿佛又出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又一次体会到马革裹尸的悲壮。回去以后,张景宪就为牺牲在张合庄的英雄做了面英烈墙,站在烈士墙前,让无名烈士有名又有家的念头在他心里越发强烈。

一通通电话,一位英魂归故里

  如何找到烈士家人?张景宪想既然花名册中有名字有籍贯,只需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就能搞定了。他打算从这些牺牲的烈士中职位最高的副连长张文禄开始找。根据花名册记录的地址,他拨打114查号台查询村里联系电话,“我用了整整7天时间也没有找到名册上所说的“临朐县九区老庄子村”的电话”张景宪说,“寻亲工作比预想的还要难得多的多”。还好电话联系到了那个村子的村支书,“张文禄烈士没有儿女后人,他的妻子不知道丈夫已经牺牲了,苦苦等了他66年,在半年前离世了……”2014年清明节,烈士张文禄的侄子、侄媳、堂孙一行四人专程从辽宁沈阳连夜赶来,他们“扑通”一声跪在墓碑前,磕了三个响头,声泪俱下“四叔,我们终于找到你了,奶奶唯一的遗愿就是能找到你,婶子也等了你一辈子,这下他们终于可以冥目了……”。思念的光芒穿越67载,跨越2000多里路,让血浓于水的亲情紧紧相拥。“每年清明节,我都带着家人来这陪您说说话,也让奶奶和父亲在九泉下安心”侄子张起华泪眼婆娑。

一封封寻亲信,一场场别样的团聚

  “这些年,地址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些区域划分也都已经跟70多年前的地址不相符”张景宪心急如焚。自己作为社区书记工作非常忙碌,不可能把所有时间耗在打电话上。他想到了寄信,自己当兵时最期盼能收到家中的来信,那时即便身在战区邮递员也能准时把信送到。如果地址有变动,熟悉当地山山水水的邮递员应该也能很快理出头绪,把这些“死”信交给他们没准能走“活”,这是当时他能想到的帮助烈士回家的最好办法。

  白天要上班,那就晚上写。85封信完成后,他满脸欣慰,满心期待。从2014年开始,每年85封迟到近70年的家书开始在春节期间和建党节前从烈士陵园寄出,承载着昔日的硝烟、烈士生命和荣誉的信件陆续发往山东、江苏、湖南、湖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11个省区。

  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张景宪先后分四批共寄出340封信,每封信的收件人都是烈士的名字,落款是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张和庄烈士陵园,附上了自己的联系电话。张景宪郑重的将信件投递到绿色的邮筒,一封封满含希望的信件分赴全国各地完成各自的使命……没想到一周之后,第一批信件几乎原封不动地都退回来了,紧接着是第二批、第三批……退回的原因基本都是:查无此人、地址不详。放弃?他不甘心。为了引起邮递员的注意和重视,他开始新的尝试,在信封上多注明一句话:该烈士(年龄)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找到村里80岁左右的老人,向他们了解情况,帮烈士找到家。他相信身着绿制服的邮递员和身着绿军装的军人一样,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努力和辛苦没有白费。2016年6月13日,一封寄给蒙阴县诸下村公建厚烈士的信又出现在蒙阴县邮政所邮递员王德建的眼前,这次接到信的王德建果真没有辜负张景宪的信任。“2015年春节的时候我就收到寄给诸下村公厚建烈士的信,我问了几次,地址不详收件人不明就按照邮局规定把信退回去了”王德建说,“与上次不同,这次信封上多加了句帮烈士找家的话,我决定把这封信暂时留下,多问几个人试试”。据王德建说蒙阴县24个行政村并没有收件地址上的“朱下村”。“下了班之后我就看手机网上查资料,有时候就看县志和历史,每个镇有多少村,我全都找出来,终于找到和“朱下村”同音不同字的“诸夏村”。第二天,完成所有的投递任务后,王德建专程赶到朱夏村寻找烈士“公建厚”,他逢人就问,打听到诸夏村只有两户姓公的人家,建国前这两户人家并没有人参军。王德建又跑到坦埠镇其他几处有“公”姓的村庄去打听,结果仍是一无所获。不死心的王德建再次来到诸夏村,询问“公建厚”的消息。一位老人无意间提及,诸夏村龚家有建字辈。“公”和“龚”同音,会不会是姓氏登错了,王德建心里想,他挨家询问,终于从一位8旬老人口中得知“公建厚”应该是“龚建厚”,“他个子很高,是个机枪手,当年部队经过蒙荫时,他冲田里忙碌的母亲喊了声“当兵去了”,就头也不回的走了”,事实上这位80多岁的老人也是唯一一为健在的见过龚建厚的人。那一刻王德建眼睛发亮,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告诉张景宪,张景宪很快赶到蒙阴县,顾不上舟车劳顿之苦,便马不停蹄的去见了龚建厚的侄子龚德营。经过信息对比确定身份后,龚德营把这个好消息挨个告诉了自家亲戚。2017年清明节,龚德营代表家里人来到菏泽张和庄烈士陵园祭奠二伯父,并把一抔泥土带回了老家,埋在父亲的坟旁,失散多年的兄弟终于以这样一种方式相聚。

一次次联动,一颗颗丰硕的成果

  2019年张景宪开始向媒体救助。8月1日,山东省委网信办联合新华社山东分社、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张景宪一同发起“让思念发光 帮烈士回家”的倡议。同步发布了烈士姓名及入伍登记地址等相关信息,重点组织山东省内主流网络媒体,联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力量,发起网媒践行“四力”大型寻亲活动。媒体的参与让寻亲活动变得顺利起来,一时间风起云涌,迅速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全民参与的“帮烈士回家”的热潮。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万余条线索涌入视线,经仔细筛选比对,确定疑似烈士亲属后,张景宪在媒体记者的全程陪同下,跨越3省、8个县区实地寻访核验,短短5天时间里就为10位烈士找到家人,一个多月时间里就帮助19位无名烈士魂归故里,其中还有活烈士魏元吉。原来受伤之后的魏元吉被抬进了张和庄临时医院,过了两天又被转移到泰安救治。战后部队清点人数,以为魏元吉牺牲了,把他写进了伤亡名单。清明节前夕95岁的魏元吉穿着洗的板板正正的军装来到张和庄烈士陵园祭奠战友,见到昔日战友的墓碑,瞬间悲从心来,他唇颤肩耸泪眼婆娑带着哭腔说“老战友,你们好啊,我找了你们多少年,今天总算找到你们了,我放心哩。”说着还在战友墓前洒了半碗酒,临走他还专门嘱咐张景宪一定不要把他的名字从墙上划掉,“我还要和战友们在一起”。

图片10.png

一次次见证,一次次坚守

  “每次见到烈士亲人,每次见证亲人团聚,都让我情难自禁,哽咽不已”张景宪回忆道。新泰籍烈士许彦墩的嫂子说:当年弟弟当兵后音信全无,他的母亲哭瞎了双眼,他的父亲每天都要到送儿子去当兵的路口等待……思儿心切,两位老人去世时都没有闭上双眼,带着终生遗憾走了。父亲弥留之际拉着大儿子的手说:“一定要找到你弟弟。”英雄的哥哥用尽了毕生精力也没有找到弟弟,临去世时他又交代自己儿子:“在你爷爷奶奶的坟旁筑一座空坟吧,也算是了却了老人的一个心愿”。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江苏籍烈士王殿华80岁的妹妹王殿珍说:“我们一家兄妹8个,独独少他一个,72年来,我们一直没放弃寻找哥哥。每年除夕,母亲都会给哥哥留一双筷子,我们相信他迟早会回来”。……一座空坟的团圆,一双筷子的思念让张景宪深切明白烈士亲属也在盼着烈士们回家。“不过现在好找的都已经找到了,剩下的越来越难找,不管怎么样,我都会继续找下去,86个有名有姓的家庭都要团圆。”他斩钉截铁的说,“在菏泽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帮助下,烈士寻亲服务热线设立了,寻亲服务窗口也开通了,现在我更有信心了”。只要说到寻亲,他的眼里就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似乎为烈士寻亲已经是他责无旁贷的使命,早已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作者:杨喜格 王猛 任维娜)


0566-3386000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