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2-15 浏览次数:20265
1 舆情综述
近日,江苏省泰州市向“懒政怠政”亮剑,公布首批“蜗牛奖”获得者名单,12个部门(单位)被公开曝光,并列明了“获奖”理由:推进重点项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职能不到位、解决群众关切问题不及时。这种做法,不仅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网友热议。
舆论认为,推出这类严肃中带点“戏谑”味道的奖项,既是吸收民间智慧创新考核激励干部的好思路,也显示出地方政府治理“懒政怠政”的决心和勇气。政府来发“蜗牛奖”,类似于“黄牌警告”,是要利用外部监督力量来推进治理“慢作为、不作为”现象,让干得出色的区县部门和个人接受表扬和赞誉,让干得不好的在公众场合红红脸,出出汗,打破了“一团和气”的氛围;更是要让“懒政怠政”者感到羞愧、没面子,让领奖人“入脑入心”,让机关干部“处处小心”,真正改变不良作风,力行“三严三实”,提升服务水平。
2 “蜗牛奖”意在唤醒责任意识
“蜗牛奖”是种“问责+惩罚”的综合运用手段,既抓早抓小,也严抓狠抓。为的是让“庸、懒、慢”的官员知耻而后勇,唤醒他们的“职业羞耻心”和责任意识,激励他们的“职业荣誉感”。
中国网评论称,“蜗牛奖”意在唤醒干部知耻而后勇的意识,让他们再一次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身份,知道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责任,让“面子”由内而外地散发。用一种反面的激励方式来鼓励干部在岗位上有所作为,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希望干部能够通过“蜗牛奖”不断地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和短板,不断地弥补和改正,才能有“赶考”意识,重拾遗落的责任。
东南网发文表示,适当地采取反面惩戒的教育手段也未尝不可,而“蜗牛奖”就是这样一种针对官员“懒逃笨”怪象的强制性纠正举措。通过设立“蜗牛奖”,适度地刺激“懒逃笨”官员的“面子意识”,让其红红脸、出出汗,更加有利于唤醒他们的荣辱观、羞耻心甚至进取心,才能尽早地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信仰偏差”,以此倒逼工作作风的整体改善。
北京延庆文明网评论指出,泰州市颁发“蜗牛奖”的威力,不仅体现在红脸出汗的讽刺上,更是与年终绩效考核、个人奖金、职位升迁相挂钩,不仅丢面子,还可能因此丢票子、丢位子。如此大的威慑力,必将使“蜗牛奖”成为治理机关“懒政怠政”的有效载体,以知耻而后勇的负向激励,唤醒一些领导干部灵魂中沉睡已久的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
3 后续的问责要跟上
治理“懒政怠政”可以利用评选“蜗牛奖”等形式,但根本还是要依规依法加大问责力度。如此,才能让那些有“懒政怠政”行为的单位或个人真正“中奖”,真正有助于夯实纪律红线、作风红线。
《新京报》文章提醒道,作为“黄牌警告”,或者一种讽刺性“奖励”,“蜗牛奖”的惩戒效果可能极其有限,毕竟没有涉及职位调整。最关键的是,对于“有幸”拿到此奖的公职人员,在整改之后,如果依然故我,问责力度也一定要跟上。
中国江苏网发文认为,作风建设,仅凭官员的自觉显然不够,要求千遍、动员千遍,都不如问责一次。设立“蜗牛奖”的实质就是问责,得了这个奖,除了被曝光批评外,还必须拿出具体措施进行整改落实,接受效能管理部门的全程跟踪督查。整改不力或没有明显成效,就要被问责。
《南国早报》刊文称,我们治理“懒政怠政”,固然可以利用评选“蜗牛奖”等形式丰富的载体,扩大影响力,但更应该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是什么样的行为,就定什么性质,就追究什么责任。
4 关键依靠常态化制度建设
“蜗牛奖”针对的是那些“不作为、慢作为”的人和事,是“慢性病症”,有一定的“耐药性”。发挥负向激励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严抓严管,形成常态化的治理体系与制度建设。
新华网评论指出,应当看到,对于整肃“懒政怠政”行为,杜绝“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仅靠“蜗牛奖”这般创新的辅助治理措施是不够的,建立科学完善的督查问责机制、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方是长久之计。唯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使官员更为民、百姓更舒心。
华声在线发文强调,“蜗牛奖”的最终归宿,就是要回归制度建设,把制度作为约束干部行为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细化工作,明确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出现互相推诿、踢皮球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提高违规成本。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作不尽心尽力、明知故犯的党员干部,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钱江晚报》撰文称,“蜗牛奖”必须是建立在党纪政纪的完善和严明的基础之上,不能相互替代,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容易弄成一场嘻嘻哈哈的游戏。其作为一个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的创新,并不是万能的,权力最终应该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5 网民热议“蜗牛奖”称反向激励很有必要
近日,“蜗牛奖”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广大网民纷纷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经抽样统计发现,网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观点:95%的网民认为,“蜗牛奖”作为反向激励的手段,是一种很有必要的做法,用“主动进攻”代替“被动防御”,主动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更多的隐性问题,补足短板;87%的网民表示,将“蜗牛奖”作为整治“懒政怠政”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让那些“僵尸干部”真正出出汗、红红脸,从而唤醒他们灵魂中沉睡已久的勤政意识;76%的网民称,严格执纪问责才是整肃干部作风的“杀手锏”,要防止一些作风问题被这些奖项一带而过而得不到有效遏制,正风肃纪必须统筹考虑,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59%的网民强调,“蜗牛奖”旨在治理“不作为、慢作为”,在倒逼官员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须警惕少数官员急功近利,不能盲目追求表面效率,重要的是提质增效;33%的网民建议,整治“庸、懒、散”,应充分利用好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力量,以此提振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如此方可摈浮去躁、涵养定力,激发笃行之力,力戒虚浮之风。此外,还有8%的网民表达了其他观点。如有网友提醒道,“蜗牛奖”等“个性效能奖”不是严肃的常态化制度,容易使一些干部产生对立情绪,不能彻底根治官员“懒政怠政”,关键还得看能否实现作风建设的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