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的小山村

发布日期:2020-12-15 浏览次数:5908

12月13日,我和妻子、儿子,舅弟、弟媳和侄女,到马牙街道-金山村-乌冲组-冲里吴,给奶奶,小姑妈、小姑父做冬至。往年熟悉的小路被建设中的池黄高铁挡住了去路,经过几次问路,才回到了原来的老路。虽然几经周折,但我心里还是非常高兴,因为我看到了“十三五”国力增强,看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让眼前一亮的是,我走进这个小山村35年来,行走多年的茅草、泥泞小路被宽阔的水泥马路所取代,我看到了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乡村巨变。

1984年8月,我在部队院校读书,经人介绍认识发妻。1985年7月,我毕业分配到解放军陆军第93医院(原722野战医院),大约7-8月份回乡探亲,我和“妻子”从九华山游玩下来,来到“冲里吴”这个小山村,村子不大,约7-8户人家,走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前已是470年的池州市二级古树-朴树。早已等候在树下的,像迎接什么重要客人似的奶奶和小姑妈、小姑父,还有一些村里的人们,我很激动。在家人的引导下,我先经过一段泥路,再走过“稻床”,目睹只有山区才有穿枋瓦房,随后不说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美酒佳肴,我很感动。这以后,我们每年都来这里,每次都烂醉如泥地回家。每每想起这事,每每知道在“灌”你,但就是“恨”不起来。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小村里的人慢慢地走出山村,享受着改革成果。目前“冲里吴”几乎无人居住,然而这条小路却直通大树下。建设这条小路,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思想。


随着时间的变迁,奶奶和小姑妈、小姑父分别作古,我们重复着传统纪念日清明、冬至,以传统方式上坟扫墓,几十年不变。

新时代生活节奏飞快,全家人团聚也非常困难,借着纪念长辈日子,团聚在一起,也是团圆方式,更是家庭和谐的体现。奶奶和小姑妈、小姑父还健在的时候,我们以长辈为中心。长辈作古后,我们以大表弟家为中心。

大表弟为人宽厚、实在,也能干,短短几十的时间里,在距离“冲里吴”约2华里的地方建起了楼房,卫生间、娱乐室,老式锅台、新式煤汽灶,可谓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与城里没有一点区别。楼的正前方有一个近100平方米的院子,院内养着各种奇花异草,这次他还说出一句暖人心的话,这是受舅舅的影响。院前道路侧面有一条小河沟,流淌着来自远方大山汇聚而成的潺潺溪水,每次从山上扫墓下来,我们都坐在石头上,用溪水清洗着鞋上的污泥,裤腿上污物。楼的后面有约50平方米的院子,院内有自挖的水井,自来水管道,靠墙的地方种着随时都能用的小葱、大蒜。再远一点就是自家菜地,种着季节性时令性蔬菜。每次到这里,都是酒足饭饱,临走时再来一次蔬菜“大扫荡”,满载而归。


小山村是全国的缩影。每每想起,我对祖国充满信心。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数据,目前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总规模约16亿人。2019年随着我国作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全球就有30亿人进入这个行列,这无疑将对全球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发展,东部先行一步,中部正在崛起,西部迎头并进。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设想,以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千千万万个“冲里吴”-乌冲-金山-马牙-贵池......,如雨后春笋,蓄势勃发。近年来,世界乱象丛生,而在经历了今年的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的制度优势逐步显现出来。

最后,我用毛主席的一首词结束我对小山村巨变的感想。《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