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03-22 浏览次数:7449
鼠疫防治知识科普
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是由鼠疫杆菌所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蚤类为媒介传播,常流行于啮齿动物,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一 、鼠疫流行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鼠疫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静息了20多年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又陆续发现了新的鼠疫动物病的活动,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美国媒体报道称,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的致命传染病黑死病重新出现,不断有人间鼠疫病例发生。亚洲、非洲、美洲也不断发生人间鼠疫的流行。离我们最近的蒙古、越南更是疫情连年不断。最令人震惊是1994年印度苏拉特的人间鼠疫流行,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造成了数百万城市人口的大逃亡,使疫情迅速蔓延扩大,在极短的时间里给印度在政治和经济上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原因有三,一是对消灭鼠疫自然性的错误认识,认为可以消灭鼠疫自然性,不再会发生鼠疫流行;二是多年未发生鼠疫对鼠疫失去了警惕性;三是缺乏防治人员和防治措施。
我国有11类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19个省区,不断有动物鼠疫流行。近十年人间鼠疫病例数逐年增多。鼠疫的威胁十分严重,防治鼠疫的工作非常艰巨而繁重。预防和消灭鼠疫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但在目前的鼠疫形势下,我们必须做好宣传教育、疫情监测、疫情报告、灭鼠灭蚤等多项工作,使每个社会成员掌握和了解预防鼠疫的科学知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为创造一个人人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
二、鼠疫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传染源主要是各种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
2、感染了鼠疫杆菌的野生动物。
3、感染了鼠疫杆菌的病人。
(二)宿主
伊犁州直主要宿主为灰旱獭和长尾黄鼠。
(三)传播途经
1、主要经媒介生物传播: 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于死亡前常出现败血症;血中有大量的鼠疫杆菌,蚤类吸血后,鼠疫杆菌在蚤体内繁殖,再叮咬健康动物或人,将鼠疫杆菌注入被叮咬的动物或人体,而造成动物鼠疫或人鼠疫。伊犁州直主要传播媒介蚤类有谢氏山蚤、斧形盖蚤、腹窦纤蚤深广亚种、人蚤、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似升额蚤指名亚种、宽新蚤和阿洲山蚤等8种。
2、经空气飞沫传播 : 肺鼠疫病人咳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的鼠疫杆菌,人通过吸入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可以直接患肺鼠疫,通过这种方式的传播,能迅速造成人间鼠疫的流行。
3、接触传播: 多与职业有关;如野外猎取旱獭,黄鼠,野兔后剥皮毛时或皮毛加工过程中,病原体能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造成鼠疫的传播。
(四)人群易感性
人对鼠疫杆菌普遍易感。
(五)鼠疫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鼠疫有地区分布的特征,如北疆来说沙湾,玛纳斯,精河,尼勒克等,皆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常有动物间鼠疫流行。
2、季节分布: 动物间鼠疫发生的季节因宿主而不同,我们新疆来说,鼠疫流行季节为5~9月,高峰期为6~8月。
3、人群分布: 鼠疫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一般无年龄,性别差异。
三、鼠疫的临床和治疗
(一)临床症状
鼠疫的潜伏期很短,多数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 到9天。
1、 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到39-40℃,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皮肤黏膜先有出血斑,继而大片出血及伴有黑便,血尿。
2、各型鼠疫的特殊症状:
(1)腺鼠疫:为最常见,除上述全身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为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四肢皮肤造成,多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其次为腋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剧痛,病人多呈被迫体位,如治疗不及时,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
(2)肺鼠疫:原发性和继发性肺鼠疫均是最重的病型,不仅死亡率极高, 而且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空气飞沫传播,是引起人群爆发流行的最危险因素,它除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外,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咳痰,咳血,呼吸困难,四肢及全身发绀,继而迅速呼吸衰竭死亡,有时检查肺部体征与临床表现不符。
(3)败血症型鼠疫:主要是由于在剥食染疫动物时,鼠疫菌从皮肤破损处入血或由染疫蚤的直接叮咬所造成。由于鼠疫菌未经过机体的免疫系统而直接进入血循环,使病人很快呈现为重度全身中毒症状,并伴有恐惧感,如治疗不及时会迅速死亡。
(4)其他类型的鼠疫:在全身中毒症状的同时伴有相应系统的症状如肠型、皮肤型、脑膜炎型、扁桃体型、眼型等。
(二)鼠疫的诊断
鼠疫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原学和血清学四项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1、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前10天之内是否到过鼠疫动物病疫区,是否接触过疫源动物,特别是病死动物,如旱獭,黄鼠,沙鼠及其他自死野生动物。
2、临床症状: 起病急骤、剧烈疼痛、出现强迫性体位、呼吸困难、胸痛、咳血性痰、具有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凡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和鼠疫的流行季节,接诊不明原因高热的病人,首先应考虑到鼠疫,然后再排除鼠疫。一旦疑似为鼠疫,应就地隔离和治疗,并立即上报疫情,求得进一步确诊。
3、病原学检验: 根据不同病型,采取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喉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骨髓等材料中分离鼠疫菌。
4、血清学检验: 在未分离到鼠疫菌的情况下,血清学诊断尤为重要。确诊鼠疫:据近来文献记载,疑似病例分离到鼠疫菌,或2次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长,可确诊。
(三)鼠疫鉴别诊断
要与急性淋巴腺炎、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肺炭疽、普通败血症、斑疹伤寒等相鉴别。
(四)鼠疫治疗原则
1、 就地隔离病人,严格控制病人与外界接触。
2、 首选链霉素治疗,以早期足量投药为益。
3、 加用磺胺类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或人群的预防投药。
4、 用特效抗菌素的同时,加用强心和利尿剂,以缓解鼠疫菌释放的毒素对心、肾功能的影响。
四、预防和控制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是预防鼠疫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宣传培训基层卫生人员,以电视等各种形式,使广大群众了解鼠疫对人类的危害,懂得预防鼠疫的知识。
2.免疫接种:目前我国选用菌苗是EV76鼠疫冻干活菌苗,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免疫有效期为6个月,在鼠疫流行期前1-2个月以皮上划痕法进行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的范围:
a.在发现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地区,人群进行普遍接种。
b.进入鼠疫动物病疫区工作或捕猎的人员,在工作之前两个月内完成预防接种。
c.从事鼠疫强毒实验室工作人员。
禁忌症:a.体温37℃以上,周身不适者。
b.患急性传染病者。
c.严重心、肝、肾及结核病患者。
d.妊娠前6个月及哺乳期、月经期。
e.体质极度衰弱者。
f.怀疑感染鼠疫或潜伏期内者。
(二) 疫情报告: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21条的规定: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报告程序:县(市、旗)卫生防疫机关判定鼠疫病人或动物鼠疫疫情后,填写疫情报告卡,迅速上报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机关,县卫生行政机关收到疫情报告卡片后,立即转报上级卫生行政机关直到卫生部,县卫生防疫机构接到材料后,在24小时内作出预报,在96小时内做出最初诊断。
(三) 疫区处理:
1.人间疫区处理;有鼠疫流行病学指征和较典型的鼠疫临床症状,不能排除鼠疫者,可确定为疑似鼠疫病人,其所在地为鼠疫区,在当地党政领导、卫生防疫、公安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疫情指挥部的领导下,划定大小隔离圈,封锁隔离,并对在9日内与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健康隔离和预防性投药治疗,如有离开本地者,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在大小隔离圈内对鼠疫患者所用的各种物品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最后的处理(化学、高温、高压),尸体经消毒,焚烧后深埋,并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卫生清扫和灭鼠灭蚤。以切断再传播的途径,当最后一例病人经疫区处理后九天,再无新发病人,可解除隔离。
2.动物间疫区处理:在动物鼠疫流行区包括血清学阳性的现疫流行区进行投药,彻底的灭鼠灭蚤,尤其是流行区内的居民点和交通要道周围,根据可能污染的范围,对直接接触者限制外出,监视九天。在当年有鼠疫动物病流行的地区,禁止私自猎獭和剥食,作好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